10月30日,日语系举办了“日语+康养”课程体系构建交流研讨会。本次会议的核心议题是深入探讨《社会福祉学概论》课程的建设思路。与会教师围绕课程的核心理念、逻辑结构与未来方向展开了热烈讨论。
会议伊始,主讲教师刘畅教授系统介绍了《社会福祉学概论》的建设框架。课程明确以“福祉”为核心理念,秉持人本主义与整体性发展的基本价值观,从社会福祉的内涵解析出发,系统梳理其历史演进与理论源流,并围绕福祉社会建设中的核心对象“老年群体”,详细阐释社会福祉的援助原则、社会保障体系、福祉机构管理以及政策制定与评估。课程强调系统性与实践性,不仅传授理论知识,更注重引入福祉援助的介入策略与行动方法,着力培养学生分析并解决现实福祉问题的综合能力,最终引导其认同公平、包容、赋权的社会福祉价值指向。

在讨论环节,与会教师们各抒己见。有教师认为,该课程精准定位了“日语+康养”跨学科人才的培养目标,其内容体系为学生未来在康养产业的对日交流与合作领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另有教师提出,课程中对老年群体等特定对象需求特征的深入剖析,以及与区域福祉服务的结合,极具现实意义,建议未来可增加更多本土化案例教学。还有教师就如何进一步强化课程的实践环节,如加强与福祉机构的合作等,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最后,于洁院长作了总结发言。他指出该课程不仅是“日语+康养”特色课程体系的关键组成部分,更是培养兼具国际视野、理论素养、实践智慧与伦理关怀的复合型专业人才的重要一环。在人口老龄化日益严峻的全球背景下,社会福祉事业意义深远。他鼓励全体教师继续深化课程内涵,推动教学改革,将课程建设与行业发展、社会需求紧密结合起来,为社会输送更多能够积极应对未来挑战的优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