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外时光|为学弟学妹们建议建言(优秀毕业生篇)
发布时间:2025年10月24日   图文/外国语学院团委 审核/周小英   阅读:52

前言

10 月 17 日至 19 日,由雅安市雨城区人民政府主办,澜之教育基金会与四川省扶贫开发协会指导的 “一带一路・乡村振兴・文化交融” 公益交流活动圆满举行。来自多个国家的驻华大使与商务参赞走进雅安,共同探访乡村振兴成果,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其中,我院 2023 届外国语学院毕业生罗晓同学,以埃及商务参赞 Samer Samir Abdelfatah Gharseldin(萨米尔・加尔斯丁)先生随行沟通人员的身份参与此次活动,负责其在雅安期间的沟通与交流工作。

目前,罗晓同学为四川农业大学英语笔译专业研究生,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她的活动故事,了解这场跨文化交流背后的经历。

雅埃交融

三天行程紧凑充实,从迎接到参观、交流再到晚宴,罗晓不仅深深感受到跨文化沟通的魅力,还接触到温和谦逊、对中国文化充满好奇与赞赏的萨米尔参赞 。 他在体验传统手工艺、地道中餐及观看《熊猫归来》时,多次称赞中国文化底蕴与现代发展的融合之美,并探讨雅安乡村振兴与文化交融的新看法,这也让她更深刻体会到语言是文化情感的桥梁,理解、尊重与真诚才是跨文化交流最有力的 “语言”。

回溯在外国语学院的时光,她始终以 “夯实语言基础、提升应用能力” 为目标,课堂上打磨英语技能、参与实践课程,课外加入外语角与志愿翻译活动,这些积累不仅助她考入四川农业大学英语笔译专业深造,更为此次从容承担参赞沟通工作、应对突发需求打下坚实基础。

文化共鸣

在学校学习期间,罗晓同学系统学习了语音实践、跨文化交际、旅游英语、高级英语、计算机辅助翻译、口译等课程。这些课程让她在语言表达、文化认知与技术应用方面打下了坚实基础。如语音实践课训练了罗晓同学的语音语调,让她在交流中更加自然自信;跨文化交际课让她学会以开放的心态理解差异;而口译课的实训也培养了她冷静表达与即时应对的能力。

课训夯实

除了课堂学习,学校还提供了丰富的校外实践机会。本科期间,罗晓同学多次参与国内外大型活动与赛事的志愿服务,这些经历让她能够在真实语境中运用所学,也让她更深刻地理解了语言学习的意义——不仅是表达,更是连接。

师恩引航

本次“一带一路·乡村振兴·文化交融”活动,让罗晓同学再次感受到语言与文化交流的温度。三天的相处充满了友善与共鸣,也让她更加坚定未来的方向:继续用语言的力量,讲好中国故事,让世界看到一个真实、温暖、充满活力的中国。

回望自己的成长历程,她深切怀念母校的教学环境与学习氛围。外国语学院的老师们不仅教会了她语言,更让她懂得了思考与沟通的艺术。他们严谨的教学、真诚的鼓励、以及课堂上那种开放而包容的气息,一直陪伴着罗晓同学。每当罗晓同学在现实工作中自信地完成一场交流时,都会想到老师们的笑容与叮嘱。感谢母校的培养,让她在语言的世界里找到了自己的方向。

Copyright © 2002-2025 成都东软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四川省 成都市 都江堰市 青城山镇东软大道1号
邮编:611844
蜀ICP备1201197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