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探索语言专业在非遗文化传承中的独特价值,外国语学院日语系师生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非遗文化调研活动。在“跨越语言桥梁,守护非遗之美”的主题引领下,师生们以语言为媒,深入探访传统手工艺作坊,开启了一场文化传承的深度对话。
在成都漆器工艺厂,同学们见证了这项国家级非遗项目的精湛技艺。从制胎到髹漆,从装饰到抛光,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匠人们的智慧结晶。特别是在观摩“雕银丝光”技法时,工艺师们巧夺天工的技艺让同学们深刻体会到传统工艺的文化底蕴。许多同学在师傅指导下,亲手体验了基础工序,这种沉浸式的学习方式让他们对非遗文化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青城山艾草锤制作工坊的调研同样收获颇丰。工坊主人朱师傅详细讲解了从艾草选材到成品制作的全过程,重点介绍了“三蒸三晒”这一独特工艺的文化内涵。同学们不仅认真记录每个环节的工艺要点,还积极参与编织体验,在亲身实践中感受传统养生技艺的独特魅力。
调研过程中,同学们特别注重从语言专业的角度收集整理资料。通过细致的观察记录、深入的访谈交流,建立了完整的非遗工艺档案。这些第一手资料不仅包含了工艺流程的详细描述,更记录了技艺背后的文化故事,为后续的跨文化传播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这次调研让同学们深刻体会到语言专业在非遗传承中肩负的重要使命。“我们要做的不仅是简单的语言转换,更要搭建起文化理解的桥梁。”通过非遗研学活动,同学们更加明确了作为语言学习者所应承担的文化传承责任。
此次调研活动是“跨越语言桥梁,守护非遗之美”非遗研学实践的重要开端。学院将以此次调研成果为基础,持续推进非遗文化的多语种传播工作,让传统技艺通过语言的桥梁走向更广阔的世界。